返回

善败者刘备

首页
关灯
护眼
字体:
有吵有闹过日子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    刘备初来时,刘表作为荆州家长,给他划分新野作为自留地,双方也算是和和美美,有个蜜月期。但蜜月期一过,刘表心里就不爽了——好多人才都跑到刘备那里去了(实在是魅力挡不住)。

    刘表着实有些失落——这不是意味着我不如他刘备吗?再说,他刘备在我的地盘上招揽这么多人才到底想干什么?

    于是,刘表开始防范刘备。

    但两个人还不至于翻脸,刘表只想限制刘备发展实力,让他不威胁到自己,最好能为我所用,帮我干活。

    建安八年(203年)八月,曹操扬言要南征刘表,军队进驻西平(今河南西平)一带。

    刘表搞不清楚曹操的真实目的,眼看曹军打上门来,于是派刘备前去挡刀子。

    刘备很清楚自己的兵力不一定挡得住曹操,但他更清楚这次必须听刘表的,否则以后就别想在荆州混了。

    所以,刘备拟定的应对策略是:既要出兵,也要保存实力。这样才能向刘表有个交代,也不至于让自己损失过大。

    这个策略十分英明。

    此时袁绍已死,两个儿子袁谭和袁尚在河北为谁当老大的事争得不可开交。刘表保持着骑墙看风景的一贯风格,两不相帮,毫不偏心,给兄弟俩每人写去一封信,苦口婆心地劝说两人放下屠刀,和睦相处。

    事实证明,一个向来说话不算数的人,时间长了,他的话就会被人当作空气,不会再有人听从。

    鉴于刘表此前口头答应与袁绍夹击曹操,却没有一点实际行动,袁氏兄弟吸取他爹的教训,虽然分歧很大到了用刀剑对话的地步,但对刘表的态度是难得的一致——完全当他是空气,打得更加难分难解。

    曹操眼看自己号称进攻荆州、实则让袁氏兄弟放松警惕窝里斗的目的已经达到,立即放弃刘表,跑到河北当渔翁去了。留下对抗刘备的将领,是曹魏名将夏侯惇、于禁、李典等人。

    建安八年秋冬之际,刘备率军进逼南阳郡叶县附近,后来与夏侯惇、于禁、李典等人相持于博望(博望并不是“坡”,而是一个县,位于今河南方城县)。

    刘备需要保存实力,所以他在博望深沟高垒,并不主动出击。

    曹魏第一大将夏侯惇,从来没有把常败将军刘备当一回事。而刘备的保守战术,在夏侯惇看来,更是胆小怯战的证据。

    双方相持了一段时间,一天夏侯惇突然惊喜地发现刘备悄无声息地跑了,跑之前还把军营烧了。

    在夏侯惇看来,刘备明显是落荒而逃。他认为常跑将军刘备在战场上逃跑很正常,不逃跑才不正常,所以他毫不迟疑立即率军要将剩勇追穷寇。裨将军李典劝阻说刘备无缘无故退军逃跑,一定有埋伏,劝夏侯惇保持淡定,冲动是魔鬼,千万不要追击。

    夏侯惇认为,小将李典到底不如自己这个统帅,料敌不明又胆小,你不去立功就拉倒,不要拦着老子。他不但拒不听从李典的劝阻,还把李典留下守卫军营,自己和于禁率军前去追击刘备,想要一举抓获刘备,克竟全功。

    刘备的一双眼睛早就在暗中盯着夏侯惇,如同盯着他的猎物。等到猎物钻进了埋伏圈,刘备立即挥军杀出,埋伏的人马一起动手,很快打败曹军。幸亏李典带兵前来救援,否则日后的曹魏大将军夏侯惇很有可能要在博望为国捐躯了。

    刘备打的这一战,后来被罗贯中移花接木记到了诸葛亮名下,所谓初出茅庐第一功——火烧博望。

    打败夏侯惇之后,眼看曹操已经回到北方,刘备决定见好就收,率军返回新野。

    经过博望这一战,刘备在荆州的声望值和人气指数上升很快,荆州上上下下都认识到他不只是名头大,能量确实也很大。

    对刘备来说,更为重要的是,他取得了荆州地区一把手刘表的信任,今后在荆州蹭饭吃不用发愁了。

    回军不久,在刘表的安排下,刘备前往与襄阳城仅一水之隔的樊城驻军。

    刘备听话的表现让刘表很满意,但刘表的亲信大将蒯越、蔡瑁等人很不满意。

    他们不满的心情非常容易理解,本来刘表最倚重的就是他们几个,在荆州的地位仅次于刘表。现在来了个刘备,要跟他们抢饭碗争权力,他们自然不答应。

    便想除掉外来户刘备。

    但一把手刘表不同意。刘表本质上是个儒生,性格和善,几十年如一日地当好好先生,连张济过来打秋风他都能忍,何况是听话的刘备?兵者不祥之器,非君子之器。除非威胁到自己,刘表是不想动刀兵见血光的。

    蒯越和蔡瑁碰了一鼻子灰很郁闷,郁闷完了决定找机会先斩后奏。他们料定只要杀了刘备,生米做成熟饭,人死不能复生,刘表就没辙了。难不成再把他们几个全杀了?那刘表找谁干活?更何况蔡瑁的妹妹现在成了刘表的继妻,刘表又是出了名的怕老婆,只要蔡夫人晚上在枕头边使劲吹吹风,他们杀了刘备不会有什么严重后果。

    主意已定,只等下手的机会。

    鉴于刘备经常到襄阳

有吵有闹过日子(1/2)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

   《 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 》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